轻松学《易经》:发现老子读《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 即时

时间:2023-04-11 05:09:40 来源:文化传统

我在《论<周易>的不传秘本<易象>》一文论证,周公《易象》是孔子《易传》的前身。《易象》说见于《左传·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时孔子12岁):

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易象》不传诸侯,只藏于周王室与鲁大史氏。孔子晚年依据鲁大史所藏《易象》作《易传》,而老子作为周室柱下史也必然见过《易象》,老子的弟子文子记录了老子叙述《易象》的内容。这些有关《易象》的内容就在《文子·上德》。


(资料图片)

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年)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所以《文子》又叫《通玄真经》。唐·默希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释“上德”曰:“上德,谓当时之君有德者也。夫三代之道废,五霸之德衰,故宜修德,以匡天下,有功可见,有德可尊,故曰上德者也。”这与韩宣子所言《易象》为“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完全一致,可证《上德》与《易象》的密切关系。

《汉书·艺文志》注云,文子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孔子临终密传《易传》于商瞿,文子根本没有可能得到孔子的《易传》。《文子·上德》引“老子曰”是强调老子传承,这只能说明老子叙述的《上德》源于周室的《易象》。

老子叙述的《上德》主要与《易传》的《大象传》与《彖传》密切相关,由此可证《大象传》和《彖传》源于《易象》的主体内容。据笔者内证,《乾凿度》一书的原始材料是孔子编辑《易传》时遗留的《易象》资料汇编(《左传》《国语》史官能准确占卜几百年的国运,其筮法尽在《乾凿度》,然《乾凿度》的筮法是秘法,仅凭文义已不可解之),通过将《上德》、《大象传》、《彖传》、《乾凿度》对比研究,我们可以重新窥见3000年前的《易象》原貌!

《文子·上德》

老子曰:

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是以圣人内藏,不为物唱,事来而制,物至而应。天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复其所转,故能致远,天行一不差,故无过矣[1][2]。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3]。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4]。天之道,裒[póu]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5]。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长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6]。

天道为文,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7]。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8]。地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地承天,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地广厚,万物聚。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9]。地势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广,故能久长,圣人法之,德无不容[10]。

阴难阳,万物昌,阳服(复、消)阴,万物湛。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无不治矣[11]。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12]。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13]。洿[wū]泽盈,万物节成;洿泽枯,万物无节荂[fū],故雨泽不行,天下荒亡[14][15]。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不长有,故能终而复始;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16]。阳气畜而复能施,阴气积而复能化,未有不畜积而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17]。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故君下臣则聪明,不下臣则闇聋。

日出于地,万物蕃息,公王居民上,以明道德[18]。日入于地,万物休息,小人居民上,万物逃匿[19]。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大人施行,有似于此,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20]。雷动地,万物缓,风摇树,草木败。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21]。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22]?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渊。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故欲不可盈,乐不可极。忿无恶言,怒无作色,是谓计得[23][24]。火上炎,水下流,圣人之道,以类相求。圣人偯[yǐ]阳,天下和同,偯阴,天下溺沉[25][26]。

【评注】

[1][2]:复卦第二十四、无妄卦第二十五

《上德》:天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复其所转,故能致远,天行一不差,故无过矣。

《复·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复·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无妄·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无妄·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李守力按:

《上德》“天行不已,终而复始”言复卦,《复·彖》亦言“天行”。《上德》“天行一不差,故无过矣”言无妄卦。妄,乱也。无过,即无妄。《无妄·象》曰“天下雷行”,亦“天行”;《上德》“一不差”即《无妄·象》“对时”。

《上德》老子先言复卦第二十四,后言无妄卦第二十五,这是《周易》卦序。这个卦序同样出现于《老子》第十六章。复卦为天根,故《老子》云“复归其根”,《周易》复卦之后是天命无妄卦(见《无妄·彖》),故《老子》云“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即无妄也。《周易》无妄卦之后是大畜卦,《老子》云“知常容,容乃公”,容、公与大畜义近。

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周易》是周史必修典籍,秦汉以来“儒道同源”说被“儒道纷争”说所淹没,故于《老子》与《周易》的渊源未能发现。

[3]地天泰卦第十一

《上德》: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

《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4]天地否卦第十二

《上德》: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

《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

李守力按:

《上德》与《彖传》的文字很相似。《上德》“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即《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上德》“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即《泰·彖》“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否卦类似。《上德》言否卦“五谷不植”,《象》、《彖》未言及,而《乾凿度》言否卦“止万物之长”正合。《上德》言否卦“道德内藏”,正是《否·象》“君子以俭德辟难”。先儒(如孔颖达、程颐、刘沅)大都释俭为节俭,只有朱熹、陈梦雷释俭为内敛合乎本义。俭,通敛;辟,通避。

[5]地山谦卦第十五

《上德》: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谦·大象》: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彖》: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李守力按:

《韩诗外传》卷三和《说苑·敬慎》都说“一谦四益”(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四句话为周公所言,可证《易象》为周公作,故《老子》《上德》所言乃是引述《易象》。

[6]离为火第三十

《上德》: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长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离·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李守力按:

离为明,《上德》“照四方”即《离·象》“照于四方”,《上德》“化”即《离·彖》“化成天下”。

《太平御览》引《文子》:“天明日明,然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然后能正万物;域中四明,故能久。”“君明臣明,然后能正万物”即《离·彖》曰“重明以丽乎正”。

[7][9]乾为天第一、坤为地第二

《上德》:天道为文,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地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地承天,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地广厚,万物聚,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李守力按:

老子论“道”无名、有名与乾坤二卦《彖传》十分相似:

《上德》“地载万物……地广厚,万物聚,定宁无不载”即《坤·象》“厚德载物”、《坤·彖》“坤厚载物”。

陈鼓应以为《上德》“天道为文,地道为理,……其德不绝”言坎卦,恐非。

[8]天泽履卦第十

《上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序卦传》:履者,礼也。

李守力按:

《尔雅·释言》:“履,礼也。”履,帛书《易》作礼。礼别尊卑,故《上德》言“尊卑有叙,天下定”,《履·象》言“辨上下、定民志”。

[10]地水师卦第七

《上德》:地势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广,故能久长,圣人法之,德无不容。

《师·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李守力按:

《说文》:“毒,厚也。”

段玉裁注:毒厚叠韵。《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皆谓厚民也。

《上德》言师卦“德无不容”即《师·象》“容民畜众”;《上德》“地势深厚”如《师·彖》“毒天下”,段玉裁释“毒天下”为厚民是对的。

[11][12]夬卦第四十三、剥卦第二十三

《上德》:阴难阳,万物昌,阳服(复、消)阴,万物湛。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无不治矣。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

朱弁《通玄真经注》:“阴难阳,万物昌”:阴为阳所制,则万物昌盛,谓四月节前也。“阳消阴,万物湛”:阳为阴所消,则万物湛息,谓十月节前也。

《夬·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夬·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剥·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剥·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阳消阴言夬、阴消阳言剥者,万物之祖也。断制除害,全物为务。夬之为言决也。当三月之时,阳盛息消,夬阴之气,万物毕生,靡不蒙化。譬犹王者之崇至徳,奉承天命,伐决小人,以安百姓,故谓之决。夫阴伤害为行,故剥之为行剥也。当九月之时,阳炁衰消,而阴终不能尽阳,小人不能决君子也,谓之剥。言不安而已。(直(值)剥落伤害,使万物不得安全而已,然不能决君子)是以夬之九五言决小人。(《经》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剥之六五言盛杀万物,皆剥堕落,譬犹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兴,安全之道废,阴贯鱼而欲承君子也。(阳衰之时,若能执柔顺以奉承君子,若鱼之序,然后能宠,无不利也)。

李守力按:

《上德》“阴难阳,万物昌”、“物昌无不赡”,朱弁注:“阴为阳所制,则万物昌盛,谓四月节前”,正是《乾凿度》孔子曰:“阳消阴言夬,……当三月之时,阳盛息消,夬阴之气,万物毕生”。赡,养也。万物昌盛,可赡养。故《夬·象》曰:“君子以施禄及下”。

《上德》“阳消阴,万物湛”,朱弁注:“阳为阴所消,则万物湛息,谓十月节前”,正是《乾凿度》孔子曰:“当九月之时,阳炁衰消,而阴终不能尽阳,小人不能决君子也,谓之剥。言不安而已。”

《上德》言“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即《乾凿度》孔子曰:“盛杀万物,皆剥堕落,譬犹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兴,安全之道废”,由于剥卦导致“不安”、“安全之道废”,故《剥·象》曰:“上以厚下安宅”。按《剥·彖》“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如此则安。

[13]艮卦第五十二

《上德》: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

《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李守力按:

艮为阳卦,艮为止,故《上德》言“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不失物之情性”,犹《艮·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彖》“艮其止,止其所也”。

《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为终始,终则止,逆也;始则行,顺也。故《上德》言“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犹《艮·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14][15]节卦第六十、困卦第四十七

《上德》:洿泽盈,万物节成;洿泽枯,万物无节荂(叶、养),故雨泽不行,天下荒亡。

《节·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节·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彖》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李守力按:

坎为洿,兑为泽,故《上德》“洿泽盈,万物节成”是说水泽节卦。“万物节成”即《节·彖》“天地节而四时成”。万物节成,朱弁作“万物无节成”,王利器云“朱弁臆改”,当是。

困卦上兑泽,下坎水。朱熹曰:“水下漏,则泽上枯,故曰泽无水。”朱子所言精确恰当。以愚见,上兑为湖泊,下坎为陷,象湖泊底下产生断层为地下暗河,泽水渗漏,故“泽无水”。《说卦传》言兑卦“其于地也为刚卤”是指水泽干枯后形成坚硬的盐碱地。“泽无水”不仅会危及水草鱼类,更会危及民生,粮食是民生之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泽无水”会使整个民生导致困穷。故《上德》云:“洿泽枯,万物无节荂(叶、养),故雨泽不行,天下荒亡。”

[16]恒卦第三十二

《上德》: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不长有,故能终而复始,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

《恒·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恒·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李守力按:

1.老子言“天下母”,又作“天地母”,即是“太极”。因为:

《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唐韵》《集韵》:“两仪,天地也。又三仪,天地人也。”

《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疏:“太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

太极生两仪,两仪为天地,故“天地母”即是太极。

道无名、无极、类乾也;道有名,太极、类坤也。“道生一”即无极而太极,“一生二”即太极生天地、阴阳,“二生三”即阴阳冲气也(冲气,帛书作“中气”),天地中为三爻八卦,八卦类万物,故“三生万物”。此老子所谓“执大象”者也。

2.《周易》以恒卦表太极(大恒)、中道:

恒卦位于《周易》序卦第32卦,为64卦之中,位于《杂卦》第32卦,位于帛书《周易》第32卦,恒卦在各种《易》类的卦序始终保持第32的中心位置,故恒表中道。《系辞传》“易有太极”,帛书《系辞》作“易有大恒”。

楚简《恒先》是一篇讲宇宙生成论的战国道家佚书,其“恒”(亘)当源自恒卦:“亘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恒在无有之先,故恒为道。

《老子》言“天地母”太极(大恒)“独立而不改”,犹《恒·象》“立不易方”。《老子》言“周行而不殆”即《上德》“终而复始,终而复始,故能长久”,即《恒·彖》“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终则有始也。”

[17]升卦第四十六

《上德》:阳气畜而复能施,阴气积而复能化,未有不畜积而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

《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升·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阳气升上,阴气欲承,万物始进,譬犹文王之修积,道德弘开、基业始即、升平之路,当此时也。邻国被化,岐民和洽,是以六四蒙泽而承吉。九三可处王位享于岐山,为报德也。明阴以显阳之化民,臣之顺德也,故言无咎。

李守力按:

《上德》“阳气畜而复能施,阴气积而复能化,未有不畜积而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即《乾凿度》孔子曰:“升者,十二月之卦也。阳气升上,阴气欲承,万物始进,譬犹文王之修积”。《升·彖》“柔以时升,巽而顺”即《升·象》“顺德”、《乾凿度》“臣之顺德”。

[18]晋卦第三十五

《上德》:日出于地,万物蕃息,公王居民上,以明道德。

《晋·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晋·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帛书《二三子问》:

·《易》曰:“康矦用錫馬番(蕃)(11下)庶,畫日三接。”孔子曰:“此言 (聖)王之安世者也。 (聖)人之正(政),牛參弗服,馬恒弗駕,不憂乘牝馬,□□[□□(12上)□□□□]粟時至,芻稾(chú gǎo)不重,故曰‘錫馬’。 (聖)人之立正(蒞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無菑(災),民[人]不(12下)傷,甘露時雨聚(骤)降, (飄)風苦雨不至,民恖(總)相 ( -觴(shāng))以壽,故曰‘番(蕃)庶’。 (聖)王各有厽(三)公厽(三)卿,‘畫日三[接](13上)者,言□□□者也。”

李守力按:

《上德》所言与《晋·象》何其似也。《大象传》所言“君子”皆是原始义。君子,君主之子也。故《上德》言“公王”。“万物蕃息”即晋卦卦辞“蕃庶”,帛书《二三子》云“圣人之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橆菑(无困),民[人]不伤,甘露时雨聚降,剽风苦雨不至,民也相( -觴)以寿,故曰番庶(蕃庶)。”

自顾颉刚望文生义,训康侯为康叔封,今人则一改传统,竟然将晋卦卦辞译为:“康侯用赏赐的马繁衍,一天多次交配。”观《上德》与帛书《二三子》,可知今人释读之失。

[19]明夷卦第三十六

《上德》:日入于地,万物休息,小人居民上,万物逃匿。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明夷·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李守力按:

《上德》所言与《明夷·象》相似。“万物逃匿”即《明夷·象》“用晦”。

《上德》言卦象,一般不用《彖传》的卦德,而是多用《大象传》的基本卦象。如离卦取象日,而不用卦德丽,坤卦取象地,而不用卦德顺。《彖传》的审视主爻从未出现于《上德》,《上德》与《大象传》的关系最为密切,《大象传》为《连山易》遗存,故《上德》与《连山易》最接近。

[20]解卦第四十

《上德》: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大人施行,有似于此,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

《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解·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李守力按:

《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上德》此处引用《说卦传》,言“雷之动、雨之润”、“万物解”即《解·象》“雷雨作,解”。“赦过宥罪”,言赦免过失和宽宥罪恶,此《上德》“大人之动不极物”之义,言不亢极于物,行乎中道也。

[21]雷地豫卦第十六

《上德》:雷动地,万物缓,风摇树,草木败(散),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无甚,就少愈多。

《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李守力按:

豫卦,帛书《易》作“餘”,帛书《二三子》作“予”,楚简《周易》作“{余丿}”。餘,《说文》“饶也”。豫,《说文》:“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故《上德》云“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

“刑罚清而民服”,是《大象传》《连山易》的自上而下观象理路,上震为刑罚,下坤为民为顺,故曰“刑罚清而民服”。

《上德》云“大人去恶就善”,即“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民不远徙”,即“民服”。

[22]家人卦第三十七

《上德》: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

《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李守力按:

此《上德》言风火家人卦,与《家人·象》文义相同。《礼记·缁衣》“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上德》言“有信而真,何往不成”,《大象》言“恒”。恒,诚也;诚,成也。格,至也,成也。

[23][24]损卦第四十一、咸卦第三十一

《上德》:河水深,壤在山,丘陵高,下入渊,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故欲不可盈,乐不可极。忿无恶言,怒无作色,是谓计得。

《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损·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咸·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益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

李守力按:

《上德》所言“河水深”与“渊”是指兑卦,“山”与“丘陵高”是指艮卦。《上德》主要阐述损卦,兼及咸卦。

“河水深,壤在山”是山泽损卦,《乾凿度》“孔子曰: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上德》与《大象传》观象皆是自上卦至于下卦,与《彖传》不同。阳恶曰忿,艮为阳卦,愤怒之时火气上涌,如艮之阳在上,艮为山为止,为遏制,故君子观象而悟之以制怒;阴恶曰欲,兑为阴卦,人之嗜欲如泽水,深不见底,兑为泽为脱为损,故君子观象而悟之以节欲。惩与窒互文。

“丘陵高,下入渊”是泽山咸卦,贞艮为阳,阳用事,“以虚受人”故保安之计得也。

[25][26]睽卦第三十八、未济卦第六十四

《上德》:火上炎,水下流,圣人之道,以类相求。圣人偯阳,天下和同,偯阴,天下溺沉。

《睽·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睽·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未济·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李守力按:

《上德》言“火上炎,水下流”是指睽卦和未济卦。《睽·彖》云“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与火水未济卦象相似。“圣人之道,以类相求”犹《睽·象》“君子以同而异”、《未济·象》“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总之,《上德》着重于卦象分析,而不用《彖传》的审视主爻,与《大象传》的关系尤为密切。这体现了《易象》以及早期《连山易》的理路。《彖传》是在《连山易》基础上更加细致地分析爻象,进而导出《小象传》。

老子的传人文子通过《文子·上德》留下了老子读《周易·易象》文稿之遗存,再次证明了《易传》前身《易象》是真实存在的,文王、周公作《易》是遵循《易象》法则的。老子在《上德》阐述的26个卦虽然没有言及爻象,并不说明爻象不属于《易象》,爻象既然能从《左传》筮例发现端倪(见拙作:《周易密钥·论<周易>的不传秘本<易象>》),说明爻象是最核心的秘密,因而老子也没有看到。既然孔子晚年是根据《易象》编辑的《易传》,《易象》是文王、周公父子作《周易》的数理依据,所以《易经》与《易传》是合一的,近代疑古派提倡的“经传分观”解《易》理路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257页,293—303页。

2.李德山:《二十二子详注全译·文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李定生、徐慧君校释:《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陈鼓应:《论〈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道家易专号,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月,192—205页。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1年01月23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机构转载请联系本平台获取授权。)

相 关 链 接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