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津云调查】沽上繁华!这个载体,包容了一切,繁荣了天津……

时间:2023-05-08 21:53:28 来源:津云

说到商业,您会想到什么?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网络购物的便捷,还是店铺林立的高楼大厦呢?见惯了现如今的繁华与智能,您是否还能想象出它最初的样子?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祖辈在曾经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是如何一点一滴积累财富与智慧的呢……

估衣街里故事长

天津史书上及现存城市布局中,有踪迹可寻的老商业街,第一个就得算是估衣街,估衣街前身码头东街的形成时间比天津建卫时间还要早,算起来距今至少也有七百来年了,而要说它演变成估衣街的过程,则跟咱们大运河的河运及码头是分不开的,从事多年文史工作的刘儒杰说:“估衣,估就是估价的意思,当年码头上很多劳动人民买不起贵衣服,有人就把家里剩下的旧衣服拿来摆摊儿卖,那会儿都是买卖实价,还没有讲价这个概念,唯独估衣这一行,可以商量多少钱卖,慢慢的这条街就因为卖旧衣服出名了。”


(资料图片)

说到估衣街这个名字具体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观点有很多,传闻早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就有个叫张永德的在天津北门外摆摊卖古董,兼营估衣,人称估衣张,后来他家的估衣生意被儿子、孙子继承下来之后越做越大,引得整条街上的商户纷纷改行做起了估衣行当,估衣街这个名字也就被叫响了。随着明朝海禁的解除,天津地区的漕运和海运同时兴盛起来,经济中心逐渐从丁字沽、西沽转移到了估衣街所在的三岔河口一带,因此到了康熙四年,负责对过往船只收税的钞关也从河西务迁移到了这里,并更名为北大关,老天津人常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这两道关中的第一关就是指北大关。

当年,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沿着运河到了北大关之后,经常会利用排队等待交税的功夫,上岸游玩或者进行一些交易,其中有些人干脆定居在天津做起了生意,估衣街也由此愈发繁荣起来,鼎盛时期,不到二里长的一条街上,聚集着绸缎布匹、钟表瓷器、鞋帽、中药等各种店铺上百家,渐渐的,估衣街连同两侧的锅店街、针市街、竹竿巷,共同发展成了华北地区的一处商品集散地,像是赫赫有名的谦祥益、瑞蚨祥、老胡开文、老茂生、盛锡福等老字号都曾在这里大放异彩,就连两侧窄小的胡同里都密布着不少饭庄茶馆儿,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繁华程度和消费水平在当时都是相当高的,甚至留传下了“估衣街里赵洪远,一饭寻常费万钱”的说法。

老店铺的“生意经”

赵为国,今年82岁,1962年,二十出头的他被分配到天津市百货公司下属的小商品批发公司工作,当时这家公司就设在估衣街上的谦祥益保记绸缎庄旧址里,而那也是赵为国第一次走进这栋老建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爷子说:“我一走进去就被这栋建筑吸引了,雕梁画栋相当漂亮,一共有三道院子,那时候还有谦祥益的老职工住在后三楼宿舍里头,从他们嘴里我听说了很多谦祥益的趣闻,说谦祥益这个房子盖得很慢,足足有三年,因为实在太精致,所有的砖都得一块块磨平,然后在锅店街上挖地槽,把豆浆烧开了之后往上倒,用豆浆浸泡过的砖有韧性,不粉,不起碱。”

老职工们还告诉赵为国说,当年估衣街上包括谦祥益保记在内的好几家祥字号绸缎庄都是山东章丘孟家的买卖,谦祥益保记的东家孟养轩,按辈分算是孟家绸缎庄创始人的孙子,至于这创始人是谁,民间说法有好几种,有人说是山东章丘旧军镇专门做布匹和茶叶生意的首富,也有人说只是当地一对儿普通的孟姓老夫妇,传说这对夫妇为人实在,做生意也很规矩,卖布从不缺尺少寸。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土地店铺越买越多,绸缎布匹这一行渐渐被孟家做成了庞大的家族生意,而谦祥益保记则是孟家在天津的多家绸布店中建筑规格最气派、最讲究的一个。“谦祥益经营第一是公平,童叟无欺,买一尺送一寸,不管是谁来了,视同一样,非常客气,老农民来了店伙计也高高兴兴拉门儿鞠躬,欢迎光临,等人买完东西再毕恭毕敬送出去,二爷走好,用嘛您来,顾客受到无形尊重,赶明儿还来。第二就是规矩,售货员不摸钱,收的钱找的钱都放在柜台明面儿上”,赵为国说。

买一尺送一寸,多买多送从不耍尺,诚信透明、懂得让利的谦祥益靠着对每一位顾客的尊重,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同时谦祥益的店伙计和裁缝师傅们还特别用心,常来的老顾客谁家娶媳妇、谁家嫁闺女,甚至连那些不常出门的老爷子老太太什么时候过大寿,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到了日子上门量体裁衣,做好了衣裳再仔细包好给送过去,那真是实打实地把生意做到了家。有一次聊天儿赵为国问起来,有没有人买完东西不给钱,谦祥益的老师傅回答说有,只不过每次他们都会痛痛快快地让顾客直接把东西拿走,赵为国好奇地问这样做生意难道不会赔钱吗?没想到老师傅很坚定地说不必担心,顾客肯定会还钱,而他们之所以这么有信心,赊出去的账一定能还回来,是因为他们相信,对顾客无条件的信任,必将换来对方的一份善意和真心,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说到这儿赵为国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八月十五,一个男的来谦祥益买了很多东西,一算账钱不够,说回头再送来,店伙计就让他走了,这一走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来,从八月十五一直到年三十儿都要闭店了,突然有人敲门,打开一看人家还钱来了,不但还了还多还!”

用诚信赢口碑,用真心换真心,凭借这番经营之道,谦祥益老字号逐渐做成了当年天津最大的绸缎庄,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多家分号,随着这些分号的日渐兴盛,谦祥益的经营理念和优良传统也被作为商业典范传扬开来!

一幅图中藏繁华

郭文杰从年轻那会儿就喜欢研究天津的人文历史,经常到处走访搜集老人们的口述资料,他前后用掉八九年时间,绘制出了一幅侯家后地区的买卖地理图,图中尽量全面地标注了1920年左右,南运河以南、北马路以北侯家后一带所有的街道胡同和商家店铺,其中也包括估衣街、锅店街等老商业街,有人推测,侯家后这一片居民聚落的形成,应该比估衣街的前身码头东街还要早,郭文杰说:“最早民间记载侯家是个茶馆,紧挨着南运河,人们在这儿喝茶交易慢慢奠定了它的繁华基础,而侯家后其实就是一个泛指的区域”。当年南来北往的漕船停泊在三岔河口,卸货之后,饱经风浪颠簸的船户、水手纷纷登岸休整,吃饭、理发、休闲,大大促进了侯家后、归贾胡同一带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清乾隆年间曾有一首民谣这样说:“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笼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由此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繁华程度。

由于年代久远,老住户们的记忆有限,部分信息说法不一,已经无从考证,尤其是当年针市街、竹竿巷上的许多内局,由于不对外开放相对隐蔽,核实起来更加困难,所谓内局,一般是指商家谈生意、签合同的地方,类似今天的内部办公楼,这么多年来,郭文杰一直在努力通过相关史料的研究和走访搜集的信息,不断完善侯家后地区的这副买卖地图,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但也算尽心尽力了。

在绘制这幅图的过程中,郭文杰感触最深的就是地域文化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就拿耳朵眼炸糕来说,其实它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由于炸糕铺的主人姓刘,一开始它叫刘记炸糕,后来还取过一个字号叫“增盛成”,可惜哪个名字都没叫响,天津老百姓偏偏就爱管它叫耳朵眼炸糕,原因就是这家炸糕铺子位于一个只有一米宽的、被人们戏称为耳朵眼胡同的地方,在当时,像这样的典故还有不少。

虽然后来由于军阀混战等原因,许多商户纷纷迁移到租界内,侯家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它依旧是天津商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从这里传承下来的商业模式、走出去的人和店铺,都在我们城市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印记。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载来了东西南北的人,也载来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而商业就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载体,包容着、也推动着这一切在天津这片土地上不断碰撞与交融。(津云新闻记者 宋新新)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